底盘估价,看内阻就行了?
随着电动汽车行业近几年的发展,动力电池即将进入退役的快速增长期。近两年,不少企业和个人嗅到商机开始收购退役电动车底盘用于梯次利用。但有一个问题横亘在所有人面前——如何便捷地在现场给退役梯次底盘报价,或者说,如何快速确认电池健康状态。
01测量内阻法的可行性
不同于废电池收货时可以使用光谱枪等设备做初步检验,在收购退役梯次底盘时,很多人现场的工具只有万用表、内阻仪等设备。那使用内阻仪是否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电池情况呢?对此,中机寰宇的工程师曾做过类似测试。
在满电状态下对一款搭载100片某头部电芯厂铁锂电芯的退役电池包进行拆解(其单体标称容量66Ah,初始内阻0.68mΩ),将初次外观筛选可用的电池单体进行内阻、容量的测试。经过筛选,在可用电池单体和报废电池单体中各随机选取10个样品,测量其内阻及容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。结果显示可用电池单体内阻值分布较集中,与初始内阻0.68mΩ相比变化不大。报废电池单体的内阻值分布较分散,与初始内阻相比相差巨大。而对于可用电池单体与报废电池单体容量对比,可用电池单体容量均在68~72A·h且差异不大,报废电池单体容量均在初始容量60%以下且差异明显。
可以看到,若当前内阻与初始内阻偏离较小的情况下,电芯实际容量通常与标称容量相近。而当内阻远大于初始内阻的情况下,电芯的实际容量将远小于标称容量,梯次利用价值极低。因此,现场测量内阻对于估测电池的健康状态具有一定辅助意义。
02测量内阻法的缺陷
一方面,在当前内阻略大于初始内阻的情况下,实际容量或存在一定程度衰减,但这种衰减并非为可推算的指数性衰减,且即使当前内阻相同的电芯之间实际容量亦有差异。此外在实际检测中还会遇到当前内阻与初始内阻差距较大,但电芯仍未到报废的程度,在一些低端应用场景中仍具备一定价值,在判断价值较难准确估价。
另一方面,这种方式更适合对于单体电芯做抽测,而在一手交易中更多的是没办法当场拆解的电池包,此方法限制性较大,难以通过整体去估测每个个体。
因此,在快速检测出来之前,通过检测退役电芯内阻能一定程度辅助采购人员估价,但此方法很难做精准估价,还需要一线采购员通过里程数、年份等多种信息综合考虑。